2010年由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(BYD)與德國賓士集團(原戴姆勒)以50:50比例合資成立,2024年9月,比亞迪正式將賓士在騰勢僅剩的10%股權全數收購,騰勢汽車現在由比亞迪100%全資持有。
在法源上,政府對於中國製進口車所引用的法條是,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》第六條,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之貿易,應以間接方式為之。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之貿易,應以間接方式為之。在此法源為母法下,經濟部國際貿易署依前述條例授權,明訂包括小客車、底盤等汽車產品(約81項)禁止自中國大陸進口。如果中國品牌車以整車、底盤型態從大陸直接進口,依法即屬禁止。
對於國產部分,最鮮活的例子就是MG事件,當時根據「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」規定,國產組裝車在地化比率逐年提升:-第1年須超過15%-第2年25%-第3年(及之後)35%。車廠需先提出承諾書,並取得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審核同意文件,才能送審新車型或申請領牌。
同時對於什麼是中國車,有四項界定,分別是。1.中國品牌車2.中資收購國際品牌(如英國MG被中國上汽收購)3.國際品牌與中國合資者4.國際品牌於中國大陸廠生產者。
按照上面的定義,騰勢先是國際品牌與中國合資,然後中資收購國際品牌。但上述的規定是針對國產車,目前騰勢似乎沒有要在台生產,因次這項規定並不適用。如果以進口車身份,現行法規也只規定將口車不能整車由中國大陸進口,若照媒體報導,騰勢將由泰國廠生產進口,並未違反相關規定。
在法的部分太古似乎站得住腳,那情呢?政府不讓BYD旗下,在泰國設廠的騰勢進口,那2010就被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全資收購的VOLVO為何就能開綠燈?除了乘用車,在中國市佔率相的高的SITRK汕德卡貨車,台灣不也引進了嗎?在公車方面,BYD、宇通、金龍,不也都是中國品牌?
有人擔心,中國車會遠端回傳數據,這些論點我都尊重。但不應該BYD的騰勢有資安疑慮,而吉利汽車的VOLVO就沒毛病。規定可以訂好訂滿,但要一視同仁。不然所謂的自由民主經濟體,也不過是句口號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