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抱歉!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,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,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
  1. 首頁
  2. 試車牌
  3. 試觀點

評論:在焦慮與革新路口的2025東京移動車展

評論:在焦慮與革新路口的2025東京移動車展
試觀點 當「東京車展」(Tokyo Motor Show) 正式更名為「日本移動展」(Japan Mobility Show, JMS) 時,許多人以為這或許只是一個行銷口號。若2023年的首屆JMS是日本汽車業對「移動」 (Mobility) 未來的一次廣泛宣告,那麼2025年這一屆,則更像是一場在巨大壓力下,夾雜著焦慮與決心的「期中成果發表」。這場展會明確宣告:日本的汽車工業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,他們不僅要「趕上」電動化的浪潮,更要重新定義「移動」的涵義。

受到特斯拉的衝擊,如今車廠顯學是軟體定義、AI 驅動,以及最重要的「誰能真正量產固態電池」的激烈軍備競賽。

以下是本次車展的幾個核心觀察:

1. 「軟體定義」主義崛起

本屆車展最明顯的趨勢是:日本車廠終於不再只談論精密的硬體工藝,而是將「SDV」(Software-Defined Vehicle,軟體定義汽車)掛在嘴邊。

  • Toyota 展示了其下一代操作系統「Arene」的實質進展,強調車輛將成為可持續更新、高度個人化的智慧裝置。
  • Honda 的「0 Series」概念車(繼2024年CES後)展示了更接近量產的樣貌,其核心賣點不僅是「Thin, Light, and Wise」的設計,更是背後由AI驅動的駕駛輔助與座艙體驗。

 

這場轉型顯得有些倉促,但也展現了日本企業的決心。他們清楚地意識到,未來的戰場不再僅限於馬力,更在於運算能力和用戶體驗 (UX)。

2. 固態電池(SSB):從「科幻」走向「現實」

如果說往年的車展只是在展示固態電池的模型,2025年則是「準量產」的攤牌。

  • Toyota 毫無疑問是全場焦點。他們展示了與出光興產 (Idemitsu) 合作的固態電池原型車,並大膽宣布了2027-2028年量產時程表的實現路徑。現場展示的數據(充電10分鐘、續航1200公里)極具震撼力,這不只是一個概念,更是對現有液態鋰電池市場的直接挑戰。
  • Nissan 也不甘示弱,展出了其「全固態電池」(ASSB)的進展,並將其應用於其「Hyper」系列概念車的後繼車型上,強調其在高性能跑車上的應用潛力。

 

這場競賽的勝負,將直接決定下一個十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版圖。

 

3. 找回「人」駕駛的「樂趣」

在應對電動化和智慧化的同時,日本品牌似乎也在尋找自己的「靈魂」。他們試圖證明,即便是電動車,也必須保有駕駛的樂趣(Fun to Drive)。

  • Toyota 的 GR 團隊展出了名為「FT-Se」的純電跑車概念的最終版本,低趴的姿態和源自 Gazoo Racing 的調校,明確表示「性能」不會在電動時代缺席。
  • Honda 則重新帶回了「Prelude」之名,這款油電混合的雙門跑車提醒著世界,Honda 依然是那個懂得以「人」為本的製造商。
  • Mazda 則帶來了更為驚豔的「轉子引擎」新應用——將其作為增程器,並結合在一部外型極富美感的概念跑車「Iconic SP」的進化版上,持續探索PHEV的終極形態。

 

4. 中國電車的叩關

最後,必須提到展會中瀰漫的一股「焦慮感」——來自中國品牌的壓力。

繼2023年 BYD 成為數十年來首家參展的中國車廠後,2025年,中國品牌的展台規模和自信心都呈倍數增長。BYD選擇在 JMS 全球首發了一款純電「K-car」(輕型車),這無疑是向日本最傳統、最封閉的汽車市場發起了最直接的挑戰。

現代 (Hyundai) 也不甘示弱,不僅帶來了全新的 NEXO 氫燃料電池車,更展出了「INSTEROID」概念車,高調宣示其在氫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。

 

總結

2025年的東京移動車展是一場充滿矛盾與希望的展會。日本汽車業正試圖在「保留傳統工藝優勢」和「擁抱全新科技典範」之間找到那個精妙的平衡點。

他們不再固守過去的榮光,而是選擇在固態電池、AI 軟體和駕駛樂趣上進行一場豪賭。這場展會預示著,未來五年的汽車產業,將是技術迭代最快、競爭也最殘酷的時代。

Message Board

訪問者